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
学
位
授
予
名称:贵州大学
单
位
代码:10657
授
权
学
科
名称:城乡规划学
(
类
别
)
代码:0833
授 权 级 别
博士
硕士
2023年 1 月 20 日
编 写 说 明
一、本报告采取写实性描述,能用数据定量描述的,不得定性描述。定量数据除总量外,尽可能用师均、生均或比例描述。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属本学位点,必须真实准确、有据可查。
二、本报告的各项内容须是本学位点 2022 年度的情况,统计时间以 2022 年 12 月 31 日为截止时间。
三、本报告所涉及的师资内容应区分目前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专职人员和兼职导师(同一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或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或填写)。
四、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奖励等)应是署名本单位,且同一人员的同一成果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或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或填写。引进人员在调入本学位点之前署名其他单位所获得的成果不填写、不统计。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培养目标与标准
培养目标
贵州大学城乡规划学学科致力于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贵州需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符合贵州及国家城乡建设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热爱祖国、胸怀远大志向、注重实践,还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对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学科强调系统地掌握城乡规划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深入了解相关学科知识,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城乡规划行业精英。
在思政教育方面,学科依托贵州大学全国“三全育人”试点单位的优势,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核心。通过“三全育人”与党建、课程、实践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三为共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学科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工匠精神应用于社会实践,如选派优秀学生担任“博士村长”,参与贵州乡村振兴和民族文化保护等活动,确保思政教育覆盖硕士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在专业技能培养上,学科遵循贵州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求创新”,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城乡规划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专门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团队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对山地和民族地区城乡发展的深刻理解,能够独立进行城乡规划设计、开发与管理、教学与研究。
学术素养方面,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应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身心素质,以及国际视野和现代意识。此外,学科还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清晰思辨和准确表达的能力。通过这些综合素养的培养,学科旨在为社会输送具有全面素质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
学位标准
依照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城乡规划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与《贵州省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实施方案》(2014年)要求,根据本学科特色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其中根据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城乡规划历史与遗产保护、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三个培养方向的能力要求,设置了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定为 3 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原则为一年,学位论文工作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一年,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所修总学分为27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22学分,含学位课14学分;培养环节5学分。要求在完成学位课程的基本学分外,应努力提高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在科研素质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活动、专题研讨、论文选题三个方面;在创新能力环节,主要为学术论文发表、科研实践、独立研究与自主创业、专利发明、学科竞赛等。本学科严格按照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二)基本条件建设情况
培养方向与研究领域
本学位点学科立足国际、国内城乡规划专业领域发展前沿,紧密结合贵州喀斯特地貌区民族聚落人居环境的建设需求,不断在城乡规划历史与遗产保护、城市设计与方法、城乡系统与规划技术、西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特色学科方向)四个培养方向,探索五个特色鲜明且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
表 1 本学科点的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 | 简 介 | |
城乡历史与遗产保护 | 聚焦城乡历史遗产保护规划研究领域,围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国家战略,强调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利用、创新性发展,契合贵州的世界遗产(喀斯特森林景观、丹霞地貌、土司城遗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说春等)、国家级传统村落(757个)、土司文化、屯堡文化、红色文化等,发挥贵州大学综合大学优势,与建筑学、文化人类学、旅游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初步建立了山地民族聚落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的理论体系,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保护规划。 | |
城乡规划与设计方法 | 聚焦山地民族地区的县域和乡村规划领域,围绕山地聚落空间发展与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等,与公共管理、农村经济等多学科交叉,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与贵州省山地地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多元文化特征紧密结合,编制县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旧城更新规划、校园规划、村庄规划等多层次多类型规划,尤其是在乡村规划领域,特别构建了党建结对帮扶的“乡村规划+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与地方政府共建多个科研平台,建有贵州省虚拟教研室《产教融合与乡村规划设计虚拟教研室》,深度服务贵州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 |
城乡系统与规划技术 | 聚焦生态系统与智能规划研究领域,围绕“两山”转化路径,着眼于生态文明与山地民族地区的融合发展,创建《山地人居环境与智能建造工程研究中心》,引进国际化人才和加强国际交流,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技术,结合城市发展中的中观和微观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在山地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领域、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及城市特色挖掘等方面进行了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前沿性研究。率先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推进规划设计,开发《传统村落空间认知与传统建筑营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国家级一流课程。 | |
西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特色学科方向) | 聚焦西南地区量多面广的传统村落资源,围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国家战略、贵州省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等,率先组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与地方政府共建多个科研平台,重点开展传统村落的空间适应优化、火灾综合防控、水环境改善提升、建筑宜居性能等研究,取得了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识别技术、村落火灾性能化防控技术、村寨空间轻量化测绘技术的突破,编制国家级传统集中连片保护发展利用示范县规划3项,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100余项,主编地方标准《传统村落火灾防控规范》,出版《西南传统村落保护理论与方法》丛书1套。 |
师资队伍
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策略,我们实现了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显著提升,关键指标如总人数、师生比例、高级职称比例以及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均有大幅增长,师资结构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趋势。本学位授权点目前拥有专职教师共30人,其中包括1名来自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的专家。我们的教师团队中,有贵州省省管专家1名,以及贵州省教学“金师”2名。在职称结构上,教授或正高职称的教师有8人,副教授或副高职称的教师有12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比达到60%。在本年度还有2位教师成功晋升为副教授,同时新增了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实力。
科学研究
2022年度,学位点教师获得贵州省本科高校“金师”1人、贵州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近10项,年度到账纵向经费250万元、横向经费376万元,发表SCI/EI论文20篇,出版专著4部。
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位点依托1个国家级智库: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中心(贵州工作站)、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分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山地人居与绿色智慧建造工程研究中心、一个厅级实验平台:贵州大学城乡与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城乡规划学科及专业相关实验室3个,总面积约2000m2。配套用于研究生培养的仪器设备价值合计805万元。
奖助体系
本学位点具有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制度,为做好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选、研究生评优工作,学院成立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本年度修订完善了《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选办法》。
研究生奖助体系由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两部分组成,本年度学位点研究生发放奖助学金情况如表 2。
表 2 2022年度奖助学金发放情况
项目名称 | 资助类型 | 总金额(万元) | 资助人数 |
学业奖学金 | 奖学金 | 14.1 | 12 |
国家助学金 | 助学金 | 13.2 | 22 |
(三)人才培养情况
招生选拔
学院和学科点致力于营造浓厚的招生宣传氛围,不断拓展宣传渠道,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优秀大学生报考,以提升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学科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多渠道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如悬挂宣传横幅、更新学院官网、组织报告会、宣讲会、主题班会,以及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等新媒体渠道,积极向本校学生展示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生教育政策。
信息发布与咨询:及时发布统考招生信息,全面解读招生政策,认真解答考生的报考疑问,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确保考生能够便捷地获取招生信息。
面对面咨询: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咨询服务,以激发优秀学生的考研热情,并提高录取比例。
学术会议承办:依托全国城乡规划协会、学会,以及贵州省城市科学研究会等科技组织平台,积极承办相关学术会议,通过学院简介、校园参观、学术讲座、实验室参观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对本学科点有更直观的了解。
沟通平台搭建:为校内外优秀大学生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吸引优质生源。
在2022年,本学位授权点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共计招生录取11人,且全部为一志愿录取。生源情况包括本校毕业生和外校毕业生的具体人数未提供,但整体上显示了学院在招生宣传和吸引优秀生源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思政教育
本年度开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大学)》等3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共计72学时;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序推进,《乡村规划设计》、《城乡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城市设计》等课程已开展贵州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工作;每届研究生配备1名辅导员,并由贵州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
本学位点研究生的招生就业、奖、惩、助、贷等日常管理工作由专职辅导员负责,并通过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心理健康工作提升训练、辅导员工作室历练等活动,有效提升辅导员技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同时,本学位点坚持每年选择理想信念坚定,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素质过硬,品行端正,学业优良,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研究生协助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课程教学
本学位点本年度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城乡规划历史与理论》《城乡规划》《城乡空间分析与规划新技术》《自然资源管理与城乡生态规划》《城乡文化与遗产保护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乡村规划设计》《城市设计》《社会发展与城乡社区规划》《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等。根据各门课程的课程特点,学位点安排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专业教师进行主讲。主讲教师依据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案例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任务驱动等课程教学方法引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中注重前沿性,任课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研究生分享新知识和新技术,增强了本专业研究生学习兴趣和科研创新能力;引入专题讨论法, 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本专业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科研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建立了课程教学持续改进机制,通过日常教学检查、随机听课、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督导评教等方面,广泛收集课程教学质量相关问题、建议及意见。通过听取各方的反馈意见,然后结合实际条件,在教材选用、教学过程、考核方式、教学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持续改进。
导师获奖
本学科重视导师个人教学能力提升,鼓励以赛促教。"思政教育融入与地域实践导入的城乡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获得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2022年度,贵州大学城乡规划学学科继续发挥其学科优势,将科技创新、专业实践和技术推广等服务社会的方式融入到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学科致力于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工作平台的建设,并构建了“科研团队+创新实践+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并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科教融合与产学研结合: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贵州省的地方特色,将科学研究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指导研究生将科研选题与科研平台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方向。依托省级科研平台,锻炼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促进了科研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导师团队与学术素养培养:利用导师科研团队的优势,以省部级以上课题为支撑,积极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在读研究生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撰写并发表相关科研成果,这不仅增强了研究生的学术探索力,也扩展了他们的研究视野。
竞赛成果:在2022年,本学科研究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了多项省级以上奖励,这些成果体现了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的成效。
通过上述措施,贵州大学城乡规划学学科在2022年成功地将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术交流
在2022年度,贵州大学城乡规划学学科继续保持其活跃的学术交流传统,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和互动的学术平台,以促进学科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
邀请学术专家:本学科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共计邀请了5位学术专家来校进行学术报告和讲座,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了解本学科学术前沿技术和研究热点的机会。
参与学术会议:教师和研究生积极参与了多项重要的学术会议,包括但不限于2022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22年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等,通过这些会议,加强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举办特别论坛:学科成功举办了贵州大学“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特别论坛,为学术交流和知识分享提供了平台,促进了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学术探讨。
学术交流成果:在2022年,本学科共有80余人次参与了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拓宽视野的机会。
通过上述学术交流活动,贵州大学城乡规划学学科在2022年成功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和学科知识的传播,为地方城乡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同时也为学生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论文质量
为进一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在学校对研究生学位授予及学术规范的相关规定基础上,学院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了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相似性检测、学位申请资格要求等相关文件,建立了严格的学位论文评审机制。本学科严格对所有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相似性检测,并进行格式抽查,合格后送至校外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进行双盲评审,真实体现研究生知识理论创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质量保证
本学位点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补齐补强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加快建立以培养质量为主导的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在校、院两级建立全过程培养监管制度的模式下进行培养,以研究生为中心,以学术要求和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硕士生导师为责任制,确保培养全过程监控,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1)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
按照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过程安排,研究生在入学的第3周就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的研究生培养计划。研究生学习的所有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程成绩合格的标准为60分以上(含60分),非学位课程成绩合格的标准为75分以上(含75分)。
研究生的开题答辩由学院统一组织安排,答辩组聘请有经验的校内外专家组成,答辩材料报送研究生处检查存档。研究生中期考核领导小组由学院领导和指导教师代表 3-7 人组成,负责组织领导本学科点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学位点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学位(2020)19 号]》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制定了分流淘汰机制。
(2)加强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
为了防止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和维护学校的声誉,学校引入使用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对所有各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需本人承诺,经导师、学院分管领导、学科点专家组和研究生处审核通过方可进行学位论文送审工作。
学位点对于学位授予已建立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等组织,为了强化制度建设与落实,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学位授权点建设、导师选聘、研究生培养方案审定、学位授予标准制定、学术不端处置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配齐建设思政工作和管理服务队伍,合理确定岗位与职责,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强化统筹协调和执行能力,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3)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
学院对本学科授权点新增硕士生指导教师遴选规定了相应的条件,遴选品德高尚、作风正派,治学严谨、为人师表,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同时掌握了本学科领域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学术水平较高的老师担任导师。为增强学校与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我校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依据《贵州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聘任及管理办法(试行)》,聘请校外符合条件的人员参与我校研究生培养与指导工作。
本学位点进一步细分压实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等责任。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严格把关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写作发表、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性。
学风建设
本学位点本年度在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开设了《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讲座,同时通过报告会、交流会、课程等方式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根据《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文件精神,对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科研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及处理办法进行了解读;根据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对科研项目申请、学术论文撰写、知识产权申报等学术相关的科学道德进行了深入学习。
就业发展
2021年本学位点开始进行招生,目前尚无毕业生。
(四)服务贡献情况
科技进步
在2022年度,本学位授权点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到账124万元人民币,主要来源于规划设计、政策咨询等项目,体现了学科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扎根地方
围绕贵州省“四新”主攻“四化”的战略目标,学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强省会战略的推进。学科团队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要在乡村振兴开新局”的重要指示,组织师生共同体在贵州省多个县区开展乡村规划与建设。通过党建结对、规划指导、技术培训、共同缔造等方式,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典型案例和省级行业嘉奖。
以赛促学
2023年获得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奖项2项,展现了学科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成果。
服务社会
作为重要的智库,服务于住建部门、文旅部门等行业,参与编制了《花溪区创新科技园项目规划设计》、《花溪区创新科技园项目勘察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花溪区十字街及周边区域新型城镇化暨城市更新项目重点区域设计》等重要项目,为地区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出版了《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及区域非均衡发展特征与机制》《贵州乡村健康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等著作,推广应用相关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贵州省脱贫攻坚任务,通过“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校农结合”的模式,主持参与了18个贫困县的城乡规划设计工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尽管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科研资金的不足可能限制了更大规模研究项目的开展,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2.在全球化背景下,学位授权点的国际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包括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合作项目、留学生招生等。研究生招生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服务,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三、下一步建设计划
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产业赋能和学科平台建设
立足贵州省情,聚集特色产业,突出优势特色,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发展战略的新需求,加强校地合作, 推进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基础研究,开展科技攻坚, 促进成果转化。积极申报各级研究平台和城乡规划学一级科学博士点建设,力争学科平台取得突破。
坚持引育并举,进一步加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
全链条推进人才引育留用,引进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实施海外研修等多渠道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师队伍,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鼓励学术冒尖,积极申报各类人才称号,加大在相关领域的社会影响力,做大师资总量,做强人才质量。
多措并举,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
通过组织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参加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一方面持续稳定本校优秀生源,另一方面吸引全国高校的优秀生源,提高重点高校毕业生报考意向。